龙尊原酒38度多少钱(尊王酒38度多少钱)

车夫人      编辑: 索素 阅读

1. 尊王酒38度多少钱

晋献公(?—前651年),姬姓,名诡诸,晋武公之子,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在位26年。

因其父活捉戎狄首领诡诸而得名。即位后用士蒍之计,尽灭富氏子弟及桓庄之族,巩固君位。奉行尊王政策,提高声望。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击败狄戎,复采纳荀息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虢,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前651年九月去世。

2. 尊王酒38度多少钱一斤

清.泥塑贴金广泽尊王坐像现收藏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国家二级文物。

  神像通高38厘米,头戴金冠,红脸,眼平视,隆鼻,闭口,大耳。身穿龙袍,玉带束于胸腹间,领前开,双手握拳置于膝盖,右足前曲,左足曲垂,踏狮子之上,坐于虎皮太师椅上,面容祥和。椅涂红漆,座三层,雕刻牡丹纹及卷云纹,涂蓝彩。

3. 尊王酒41.8度价格

但是你说的这个名字是有的,尊王确实是泸州老窖品牌,只要是正规渠道拿到都是正品,均产自泸州老窖酒业园区

4. 尊王酒38度多少钱2016

晋武公有2个儿子晋献公诡诸,公子伯侨(一说:晋靖侯子)

晋献公(?—前651年),姬姓,名诡诸,晋武公之子,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在位26年。

因其父活捉戎狄首领诡诸而得名。即位后用士蒍之计,尽灭富氏子弟及桓庄之族,巩固君位。奉行尊王政策,提高声望。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击败狄戎,复采纳荀息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虢,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前651年九月去世。

杨伯侨(公元前724年~?),侨亦作桥、乔,又名文实。晋献公诡诸之弟,姬称次子。时任中大夫。

周襄王(姬郑)五年(公元前647年),王念其先人功勋,敕封于杨(国名,今山西洪洞县东南),称杨侯,敕命杨侯太祖。其六世孙杨道为避难始以祖地杨(邑)为氏,被后世尊为“杨氏授姓”始祖,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天下“杨氏”始祖杨伯桥。

卒谥贤敬。配于氏,生三子,逊、近(字子恭,为邑宰驻守洪洞杨国)、述(字子宪,晋国令尹)

5. 尊王酒52度价格

原因是周王室的败落,实质诸侯国“尊王旗下争雄长”。

整个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混乱而动荡的年代。周室东迁,王纲解纽。礼乐征伐,出自诸侯。弑君三十六,灭国五十二。五霸继起,尊王而攘夷;群雄并立,兴兵以鏖战。然而就是在这个时代里,中国的文化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才泉涌,豪杰辈出。

这是一个矛盾的时代,正是这种矛盾造就了这个时代的辉煌。

6. 尊王酒38度多少钱一箱

晋献公在位时没有灭翟国。

晋献公(?—前651年),姬姓,名诡诸,晋武公之子,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在位26年。因其父活捉戎狄首领诡诸而得名。

即位后用士蒍之计,尽灭富氏子弟及桓庄之族,巩固君位。奉行尊王政策,提高声望。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击败狄戎,复采纳荀息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虢,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7. 尊王酒38度多少钱一瓶

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1600余万,为全国第十六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1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唐姓人口由51万激增到1600余万,增长了30倍之多,唐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唐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二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20%,其次分布于安徽、重庆、广西、江苏、贵州、云南六省,又集中了20%的唐姓人口。湖南居住了唐姓总人口的9.1%,为唐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湘桂云贵川渝、皖苏两大块唐姓高比率区域。在近600年间,唐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成为移动的主流。唐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湘桂渝、云川东部、广东北部、江西西端、湖北西南,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1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3%以上,这一区域的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4%,居住了大约30%的唐姓人群。在云川西部、海南、广东大部、鄂赣大部、皖苏沪、浙江北部、福建西部、山东东部、河南南端、陕甘宁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东北角、黑龙江西北角,唐姓在人群中的比例在0.38%--1.1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3.7%,居住了大约20%的唐姓人群。  得姓始祖:  主要为唐尧(伊祁放郧、姬放郧、帝尧)、虞舜姚重华、唐叔虞(姬叔虞)、唐仁祖(唐古直・仁祖)。  各支始祖  唐伯徵:驾前指挥,字远稽,号遂良,葬宁邑七都八区石都□□,而左□山午山子向,隶丁癸石墓碑记山禁员,后裔步亨及衡英竹筠三契据。元配:高氏,封安人,葬枫树山子山午向。子三:宝珍;珠;瑞。续配:谢氏,封安人,葬枫树山高安人莹同向石墓。子一:宝�K。是为善邑唐氏始祖。  唐 佑:字承裕,仕唐,任两广节度使,赐紫金鱼袋,诰授银青光禄大夫致仕,居道州鹅颈觜,继居衡州踏水桥,后迁于潭生没阙,谕葬于本邑淦田旧一百三都,今十六都十甲,地名金烟衡戌山,辰向有碑有志有图有传有墓田十二亩。元配:黄氏,诰授一品夫人,生没葬阙。生子三:唐潼,唐�#�唐汴。是为金田唐氏在城堂始祖。  唐宁雄:仁公长子,名刚行四,唐朝中和间任丰城令避乱归归隐路过唐溪见山水秀丽遂由米岭而迁归焉,公谋谟神断慷慨激烈正直自如既明且哲避地避地卒,创家业卒葬本都陇云山,按米岭古属筠州今隶奉新。元配:谌氏,五里人,卒葬与夫合墓。子二:进瞻;进稳。是为湖南浏阳唐氏始祖。  唐寿兴:丕谟之子,字松龄,号礼翁行敬四,公襟怀淡宕啸傲山水因念,祖训万邑可家遂契妻子而迁焉,其才猷经济道德文章真足垂裕后世绵远无穷迄今五百馀年。蕃衍湘赣历傅不朽者皆,公厚德之所致也,寿九十有八没葬江西万载城外涂陂真武形。元配:熊氏,没葬万载一都柞柱窝口虎形。继配:赵氏,没葬涂陂真武形与夫合墓。子二:虎,世居万邑;彪,迁居浏邑。是为湖南浏阳唐氏始祖。  唐世�F:唐朝永州刺史唐世�F(即仁泽尊王,历朝皇帝均有的敕封,北宋永州人民为祭祀他而建有唐公庙,南宋微宗帝敕赐“灵显神祠”匾额)由山西太原徙楚零陵,其子元本、其孙承裕,均居零陵南乡,厥后曾孙唐冕自北宋(977-997)年间,以家于东安之龙溪。冕生持(承信郎),持生信明,信明生泽(迪功郎),泽生干(县丞),干生三子一女,自本、自木、自介,一女适伍进士,自本生天定、自木生天成、自介生天申,天申生元瑛,其元克、元楚、元添、元升乃堂兄弟也,元瑛生淑清,淑贤不知谁之子,淑清生仁卿,济卿、寿卿、和卿乃叔伯之兄弟也。旧谱云:承裕公以后无考,天定以后,因宋元间遭世大乱,兵燹之害,无复考据,纵观东安唐氏各宗支,世�F公后裔各自将明甫、良甫、章甫、玉甫、荣甫、贤甫、东甫、德甫、吉甫、康甫、宗甫、世甫等奉为立籍始祖纂修族谱。从家世始祖冕公至今历时1033年,冕公派下至今38代,后代散居在各地,主要聚居县城的龙溪河、紫水河以及湘江河两岸村庄。

8. 尊王酒38度价格多少钱

历史上的十大名族英雄第十位 怒海英魂邓世昌

邓世昌,广东番禺人。原名永昌,字正卿。1874年毕业马尾船政学堂。1880、1887年两次赴英国接回清廷购买的六艘巡洋舰,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被授予“葛尔萨巴图鲁”勇名。1888年北洋海军编成,任中营中军副将兼致远舰管带,加提督衔。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有死而已!”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旗舰“吉野”号。日舰慌忙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被击中鱼雷发射管,鱼雷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年仅45岁。怒海英魂邓世昌由此成为对日战争中的一座永不沉没的海上丰碑。

历史上的十大名族英雄第九位 壮志凌云祖逖

祖逖,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字士稚。祖逖自幼胸怀大志,为练就了一身好本领,与好友刘琨“闻鸡而起舞”。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混战中原,流亡到南方的祖逖于313年渡江北伐,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拍打船舷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辞色壮烈,部众莫不慨叹。这就是著名的“中流击楫”之誓。当时,河南坞主各拥兵自重,相互攻击,他派人招抚,共御石勒。蓬陂坞主陈川投石勒,祖逖率军伐陈,勒遣石虎领兵五万救援,祖逖以奇兵击退。石勒统治的地方多归附祖逖,九年即收复黄河以南的大部土地。321年,正当他在虎牢关秣马厉兵,积蓄力量,准备向北推进时,东晋王朝内部矛盾激化,王敦擅政,晋元帝司马睿派戴渊为征西将军,以监督祖逖。祖逖看到北伐难成,忧愤死于雍丘,享年56岁。

历史上的十大名族英雄第八位 赤胆傲骨史可法

史可法,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字宪之,一字道邻,是左光斗的学生。明崇祯元年考中进士,在镇压各地农民起义时崭露头角,拜南京兵部尚书。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被马士英等人排挤,自请到扬州一带督师防清。1645年5月10日,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被困孤成,拒不投降,写就了著名的《复多尔衮书》,内容慷慨陈辞,不卑不亢,流传万世。史可法率领扬州4千军民,与来犯之敌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于25日城破被害,年仅44岁。多铎恼恨清军伤亡惨重,下令屠城十天,历史上把这件惨案称作“扬州十日”。

历史上的十大名族英雄第七位 铁血将军张自忠

张自忠,山东临清市唐元村人,字草忱。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学堂。1914年,他投笔从戎,官至师长,并先后兼任察哈尔省主席、天津、北平市市长。抗日战争暴发后,他率部南下,任第59军军长。1938年3月,日军七八万兵力,分两路向徐州台儿庄进发。张自忠率部在临沂阻击,以“拼死杀敌、报祖国于万一”的决心,与敌激战,反复肉搏,歼敌4千余人。几天后日军再犯,张自忠率部奋力拼杀,日军受到重创,其向台儿庄增援的企图被彻底粉碎。此战成名后被任3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1940年5月,日军为控制长江水上交通线,调集15万精锐发起枣宜会战。张将军率部在南瓜店附近顽强抗击日军,截断其后方补给线。在被日军重兵合围后,为牵制日军主力,以造成外线我军对日军实施反包围,张将军力战不退,与敌搏杀,最后身中7弹,拔剑自戕,一代名将壮烈殉国,终年50岁。1940年,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张自忠题写“尽忠报国”的挽联。

历史上的十大名族英雄第六位 大漠狂飙霍去病

霍去病,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的奴婢之私生子。他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刺等各种武艺。公元前123年,未满十八岁的霍去病随舅舅卫青出征匈奴,带领八百骑兵,长途奔袭,斩敌二千余人。武帝大喜过望,封他为勇冠三军的“冠军侯”。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19岁的霍去病只带着数名亲兵冲进匈奴营中,犹如天神下凡一般,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制服。霍去病由此名震朝野,成了当时少男少女心目中的顶极偶像。公元前119年夏,率5万骑深入大漠2千余里,进击匈奴。霍去病击败左贤王部,歼7万余人,在封狼居胥——祭天地之后,继续追击匈奴,一直打到今俄罗斯贝尔加湖,方才回兵。汉武帝奖给他豪宅,他却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公元前117年,一代天骄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

历史上的十大名族英雄第五位 将门虎子戚继光

戚继光,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渚。戚继光出身将门,抱定“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志向,刻苦学文习武,17岁袭登州卫指挥佥事。1555年任都司参将,在龙山、缙云、桐岭与倭寇三战三捷,迫倭寇遁逃入海。1558年在浙江义乌,精选4千名农民和矿工,训练成劲旅“戚家军”,发明“鸳鸯阵”,因敌因地变换阵形,屡败倭寇。1561年,戚继光在浙江沿海九战九捷,擒斩倭寇1400余,焚死、溺死倭寇4千余,史称“台州大捷”,浙江倭患基本解除。次年夏,南下福建,荡平倭寇在横屿、牛田、林墩的三大巢穴。1563年取得平海卫大捷,斩倭2200余。1564年联合俞大猷水兵于南澳剿平广东倭寇,从此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1568镇守蓟州,加固长城,在北方戍边16年,53岁时发明地雷(当时叫做“自犯钢轮火”),比欧洲人大约要早300年左右。1587年死于肺炎复发,享年61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军事名著。

历史上的十大名族英雄第四位 扬眉四海郑成功

郑成功,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后由南明隆武帝赐国姓朱,名成功,世称国姓爷。礼部尚书、东林领袖钱谦益的得意弟子,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1646年秋,清兵进攻福建,其父郑芝龙投降清朝,郑成功遂与父决裂,收拾残部,募兵抗清。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1656年,在厦门围头海域歼灭清水师约3万人。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1660年,在福建海门港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1661年郑成功亲率将士2.5万,战舰120艘,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进收复台湾。经过激烈的海战,郑军击沉荷军主力舰“赫克托”号,收复了“赤嵌楼”。在近一年的争夺中,荷军伤亡近2千人,损失惨重。1662年2月1日,荷兰殖民总督揆一签字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同年5月郑成功病逝,享年39岁。

历史上的十大名族英雄第三位 声撼寰宇林则徐

林则徐,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1811年中进士。从1820年起,办理过军政、漕务、盐政、河工、水利等事,重实际调查,干练有绩。由于性情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1837年,任湖广总督,次年12月,道光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从1839年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这就是闻名世界的虎门销烟。在此期间,林则徐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0年鸦片战争失利后,林则徐遭投降派诬陷,被发配伊犁。1845年重新起用,先后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终因郁郁不得志,1850年病死于广东普宁县,终年66岁。

历史上的十大名族英雄第二位 精忠报国岳飞

岳飞,河北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字鹏举。19岁时投军抗辽,相传临行时,其母在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1129年,金帅宗弼(金兀术)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十战十捷,于次年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之后岳飞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未果,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1140年兀术再次大举南侵,岳飞于郾城大破金兵拐子马(侧翼骑兵)、铁浮图(铁塔兵、重装骑兵),收复郑州、洛阳等地,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岳家军”从此威名远扬,所向披靡。金军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7月下旬,岳飞挥师开封,朱仙镇一战,金兵10万兵马一触即溃,他鼓励部下说:“宜掏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1142年12月29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年仅39岁。一代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就此饮恨酒泉。

历史上的十大名族英雄第一位 碧血丹心文天祥

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1256年,20岁的文天祥由理宗皇帝亲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入仕后因奏迕宦官董宋臣、权相贾似道,被罢官。1275年,元军攻破长江天錾,文天祥散尽家私,组织义军赴临安勤王。次年,元军兵陈临安,当朝派文天祥出城讲和,被扣留,在押解北方的途中脱逃。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1278年冬,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时兵败被俘,服毒自杀未遂,被押送到大都。这时许多投降蒙古的南宋大员前来劝降,皆被文痛骂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的说:“圣驾请回!”文天祥被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就是在狱中所作。1283年文天祥被押解到北京柴市口刑场,临刑前文天祥跪拜南方,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时年仅47岁。一介儒生,铮铮铁骨,由此威震霄汉。

9. 尊王酒42度价格及图片

道教俗神。又称关公,关圣帝君。原为三国蜀汉刘备的武将。传说关羽死后,头葬河南洛阳,身葬湖北当阳,人感其德义,岁时奉祀。宋代流传关羽应龙虎山张天师之召降魔伏怪故事。宋崇宁元年(1102)追封忠惠公,后封义勇武安王。明初祀为关壮缪公,与岳飞同祀武庙,各地称关岳庙。万历三十三年(1605)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清康熙五年(1666)敕封为忠义神武灵祐仁勇威显关圣大帝。相传农历五月十三日为神诞。  据「三国演义」所述,关羽被吴国大将吕蒙於麦城所杀,其子关平及部下周仓皆亡。他的魂魄飘荡至荆洲当阳玉泉山,得普静法师点悟,常於玉泉山显灵护民,因此当地人为其立庙。关圣帝君生平义气贯乾坤,以「仁、义、礼、智、信」着称,千里寻兄为「仁」、华阳放曹为「义」、秉烛达旦为「礼」、水淹七军为「智」、单刀赴会为「信」。《关圣帝君明圣真经》云:「孝悌忠信人之本,礼义廉耻人之根。」八德乃人道根本,《南天文衡圣帝传略》於是根据八德,恭述关恩主的一生。当三峡坝建成,此庙将被江水淹没。   「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河北省当阳,河南省洛阳,山西省运城,三地均建有大型关帝庙。   话说关公又曾上吕蒙身,结果吕蒙七孔流血而死,吴国将关公首级移祸魏国,曹操打开盛匣,关公竟瞪目开口,吓得满座失惊。因此曹操为他大设祭礼。   关公不但被佛、儒、道三家称为神,更被历代皇帝加封二十三次之多,由「候」加封至「圣」。  汉后主(260年)追谥关公为「壮缪侯」;   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关公为「忠惠公」;   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进封关公为「崇宁真君」;   大观二年(1108年)复封关公为「武安王」;   宣和五年(1123年)再封关公为「义勇武安王」;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封关公为「壮缪义勇武安王」;   南宗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封关公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封关公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太祖朱元璋明令拜关公,并於洪武廿七年敕建南京关公庙;   明宪宗敕令重建关公庙;   明神宗万历十年(1528年)封关公为「协天护国忠义帝」;   後敕赐解州关帝庙为「英烈庙」;   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加封关公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又敕令京都正阳关帝庙为关公金身加衣饰,任陆秀夫、张世杰为关公左右丞相,岳飞为元帅,尉迟恭为伽蓝,封关公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关公长子关平为竭忠王,次子关兴为显忠王,周仓为威灵惠勇公;  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封关公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清雍正元年,加封「灵佑」;   清康熙时封「伏魔大帝」;   1703年康熙亲临关公故乡解州拜灵题匾;   清乾隆五十三年,加封「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   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追封关公曾祖父为「光昭公」, 祖父为「裕昌公」,父亲为「成忠公」。   清仁宗嘉庆十八年(1813年)前后、清高宗、清宣宗、清文宗多有加封题字匾,道光八年,加封「威显」二字,咸丰年间,再加封「精诚」二字,旋又加上「绥靖」二字,亚御书「万世人极」匾额,同治加封「翊赞」二字,光绪加封「宣德」二字。直至清德宗光绪五年(1879年),关公全部长达26字封号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并勒全国府县建庙,春秋虔诚致祭。   中国民间宗教自汉以来,渐渐融合儒、释、道三教而为一的民间信仰。然而民间所信仰的神明,大多数可分出其所属的系统,但是,关圣帝君却是儒释道三教共同的神灵,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成就的神明,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并不太多。   儒教尊关公为五文昌之一,尊他为「文卫圣帝」,或称「山西夫子」,或尊他为亚圣或亚贤,说:「山东一人作春秋,山西一人看春秋」。   道教则奉关公为玉皇大帝的近侍,尊他为「翊汉天尊」,「协天大帝」或「武安尊王」。   佛教也以其忠义足可护法,并传说他曾显圣玉泉山,皈依佛门,因此,尊他为「盖天古佛」、「护法伽蓝」   民间祭祀关公,经过一千七百年的演变,关公早已脱离《三国志》里的关羽,而成为具有多元化的神明:   商界守护神:   据说,关公年轻的时候,在家乡从商,以贩卖布匹为业。生前精於理财之道,最擅长算数记账,曾设簿记法,并发明日清簿,这是一种清楚的记账法,即为现今一般商人所使用的流水账。关公所用的青龙偃月刀,十分锋「利」,与生意上求「利」同音,求之获「利」。一般合伙做生意,最重义气和信用,关羽信义俱全,因此被後世商人尊为商业守护神,及视他为保佑人们发财的武财神。   医药神:   民间相信,人们所以生病或遭不幸,多起因于鬼怪魔神作祟所致。关公尊嵩伏魔大帝,民间多前往祈求关公驱魔治病。因此,在关帝庙常设有药签,关公又成为医药之神。   战神:   关公是旷世大将,其勇武为世所稀有,习武者奉为武圣。因此,历代尊为武圣祭祀,民间亦为尚武之人的保护神。关公亦为战神,为军人的保护神。民间役男前往军中服役时,亦多前往关帝庙求香火或灵符以护身。   英雄死后成为神,受到人们的敬拜,是中国民间宗教的特色。但是,古今多少英雄,能像关公一样流传民同,世世代代为万民所祭祀,历久不衰且有不断扩展的趋势者,并不多见。这是因为关公在民众的心目中是一位最受崇敬与信赖的英雄神。   读书人视为文昌,与文昌、朱衣、魁星、吕仙合称为「五文昌帝君」。   佛教认为关公的正气足以护法,特奉为护法神,列为「伽蓝护法」。   一般做为商业神供奉的关公神像为坐看春秋,而警界或习武者所供奉的关公像为手拿关刀或骑马。香港的警署几乎都奉祀关公。奉祀关帝的庙宇也称关帝庙、协天宫、武庙或文武庙并称。   本斋供奉关帝日期:农历五月十三日、农历六月廿四日、农历十二月十六日。

10. 尊王酒42度多少钱一瓶

讲到春秋争霸,要先对周朝的历史有一个俯瞰式的了解,因为春秋是周朝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对周朝的总体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春秋争霸的历史背景、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社化、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周王朝的历史分期及春秋、战国称谓的由来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兴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今河南汲县)之战灭商建周,终于公元前256年,秦攻陷都城洛邑,周赧王病逝,周朝灭亡。周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

周朝自兴起后的140多年间,历代君王大都励精图治,国力呈上升或平稳趋势,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传到第十代君主周厉王(在位时间:公元前879年—公元前843年), 周厉王违背周人共同享有山林川泽的典章制度,将山林川泽改归周王朝所有,不准百姓仰以谋生。同时周厉王对人民实行横征暴敛,严酷统治,命卫巫监视百姓,凡有诽谤君王的立即抓来杀掉。人民难以为生,苦不堪言,于公元前841年发生暴动,周厉王出奔到彘(今山西霍县)。此后,周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周厉王是致使周朝由盛及衰的第一个主。周厉王之后,虽一度有其子周宣王的“宣王中兴”。但周宣王晚年,连年征伐条戎、奔戎、西戎均惨遭失败,国运衰落之势难挡。

直接导致周朝大幅衰败“贡献”最大的主是周幽王。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继位,他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致使朝政腐败,同时多次征伐六济之戎均遭失败。加之天灾频繁,内外交困,国人怨声四起,王朝内外交困。此外,周幽王还是一个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主,他为博得冷美人褒姒一笑,拿国家军机大事开玩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广为后人诟病耻笑。他因宠爱美人褒姒就废掉正宗的王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致使宜臼逃奔到母亲的娘家申国。申侯为女儿和外孙申张正义,于公元前771年,联合缯国与犬戎攻陷镐京(今陕西西安),周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褒姒不知所踪,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继承王位,因都城镐京已遭受严重破坏,加之为躲避犬戎的侵扰,在一些诸侯王的护送下,周平王将都城迁到了洛邑(今河南洛阳),继续沿袭周王朝的统治,东周开始。

迁都后的周朝,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衰落,陏着诸侯争霸的兴起,在诸候国的夹缝中生存,直至战国未期被秦灭亡。

周朝在世共计791年,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周幽王灭亡,周平王东迁,是周朝历史的拐点,是周朝国运的分水岭。历史学上为便于研究周朝历史,按都城的地理方位,把迁都之前的周朝称为西周(都城镐京),把迁都之后的周朝称为东周(都城洛邑)。实质上西周东周是同一个朝代而不是两个朝代。周王朝的历史就是都城在镐京时期242年的历史加上迁都落邑之后549年的历史。周王朝强大兴盛在西周,衰落败亡于东周。

我们所说的春秋时期,就是周王朝迁都洛邑之后即东周开始后的一段历史。说是一段历史,自然就还有另外一段,那一段叫做战国时期。东周的历史就是由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战国时期的历史组成。春秋时期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终于公元前476年“三家分晋”。这段时期的历史特点是:周王朝日趋衰落,一些诸侯国日益强大,周王朝失去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及支配,各诸侯国都不把周王朝放在眼里,纷纷争斗竞当群雄霸主,力争取得主宰别国的地位。战国时期始于公元前476年“三家分晋”,终于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这段时期的历史特点是:周王朝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衰落,形同摆设。各大诸侯国视周王朝为不存在,不再满足于争当霸主,竞相发起兼并战争,立志吞并其余国家而统一中国。

“春秋”这一称谓得名于孔子所著的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这部史书上起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迄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这段历史时期大致相同,所以史学上就用“春秋”来命名周朝的这段历史时期。而“战国”这一称谓则得名于西汉刘向所著史书《战国策》,由于该书详细记录了东周从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晋”至西周灭亡的战乱历史,所以史学上就用“战国”来命名周朝的这段历史时期。

综上所述:西周和东周不是两个朝代,而是一个朝代(周朝)迁都前后的两段不同历史时期。春秋和战国也不是两个朝代,而是周朝东迁后即东周的两段不同历史时期。“春秋”及“战国”称谓是史学上用两部历史书名来分别对东周的两段历史时期进行命名。

春秋争霸的历史局面及原因分析

春秋时期是周王朝开始进入社会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的历史时期。整个社会呈现大国争霸、小国图存的局面,一部春秋史就是一部争霸史。大的诸侯国纷纷兼并小的诸侯国争当霸主,东周社会狠烟四起,战火纷飞,战乱不停。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江山代有霸主出,各领风骚数十年。春秋时期,在上百个诸侯国中先后有五个诸侯王胜出当过霸主,史称“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流行最广的传说有两种版本,均各有依据。一种说法出自《史记》,先后成为霸主的诸侯王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另一种说法出自《荀子·王霸》,先后称霸的诸侯王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你方唱罢我登场,各为霸业写华章。为什么各诸侯王要纷纷争霸主?当了霸主有何好处?第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彰显实力树立威望,让其他诸侯国敬畏自己,心有所惧行有所怕,行事要看霸主脸色。如同森林霸主老虎一样,走到哪里其它动物都要赶快让位躲避,那可是八面威风。第二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取得了话语权,我是老大我说了算,各诸侯国之间有何纷争,均由霸主一锤定音。第三个好处就是取得了号召权,霸主的地位往往通过诸侯会盟签订盟约来体现,在处理国际事务争端上,各诸侯国都要听从霸主的号召。第四个好处就是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对其他诸侯国物质财富人力等方面的支配权。

在这里,也许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既然先后出现过春秋五霸,而且无论哪一个霸主的实力都比周王室强大,为何霸主不直接灭掉周王室取而代之?最主要的原因是,西周自建朝数百年来,由其建立起来的强大的礼乐制度,作为维系君臣之间的道德规范,始终根深蒂固。谁敢灭掉周王室取而代之,谁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背世代之骂名,人人得而诛之。所以,无论周王室怎样衰弱,各诸侯王都不敢有非分之想,只能在承认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前提下,局限于争斗称霸,满足于当当霸主。这一观念到了战国后期才有所改变。战国末期,随着群雄逐鹿中原,弱者淘汰,强者胜出,统一大业已垂手可及,秦国干脆就直接把周王室灭掉了。

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现象的原因,可以从表象上和本质上两个维度去认识。

从表象上看春秋争霸的原因

一是随着周王室政治经济实力的衰落和诸侯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周王室对诸侯国不再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政治方面,经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镐京之变平王东迁后,周王朝在诸侯国中的政治威信从此一落千丈。经济方面,由于周王朝上百年来不断地将大量土地分封给诸侯王,造成自己所掌控的土地日趋减少。据史料记载,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掌握支配的土地仅仅剩下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东不过荥阳,西不跨潼关,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圆只有六百余里。这点地盘,在当时只相当于一个中等大小的诸侯国了。土地的锐减,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收入锐减,生活捉襟见肘,难以为继。加上各诸侯国有意拖欠贡赋,更是雪上加霜。据《左传》记载,周平王死后因为没钱办理丧事,曾派人到鲁国,求鲁国给予资助。而到周桓王死的时候,因为一直没有钱来办理丧事,结果葬礼竟拖了七年。这恐怕是历史上最穷的王室了。

二是随着礼乐制度的逐渐崩溃,诸侯王不断挣脱了道德上的束缚,言行开始放纵,敢于同周王室叫板。西周未年,礼崩乐坏的情况就已经出现,进入东周以后,情形更为严重。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现象随处可见。“周郑交质”的历史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史载:周平王因忌惮郑庄公不断扩充实力,为削弱郑庄公的力量,将郑庄公担任王朝卿士的部分权力划给虢公忌父。引起郑庄公不满上朝质问周平王,周平王不敢得罪郑庄公,矢口否对郑庄公有猜忌之心。为了显示对郑庄公的信任,竟屈从于郑庄公,与郑庄公互换人质。周平王把自己的儿子狐派到郑国做人质,郑庄公则把自己的儿子忽派到成周当人质。互派人质本是诸侯国之间表达相互信任的寻常事件,可是在这个地方,互派人质的一方竟是君权神授的周天子,可见,周王室已经沦落到了与诸侯国平等的地位了。

更丢面子的事情还在后头,周平王死了周桓王继位后,周桓王想要彻底解决郑庄公坐大成势的问题,干脆以郑庄公长期不朝见周王室的名义解除了郑庄公的职务。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亲率王师并征调陈国、蔡国、卫国三国之军征讨郑庄公,郑庄公率军迎战,双方在繻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打了一仗,郑国大夫祝聃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周桓王负痛逃窜,大败而归。君臣之间尚且如此,诸侯之间以及社会各成员之间臣弑君、子弑父、父占媳、兄妹乱伦等过去被视为大逆不道的事件,在当时的社会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

三是残酷的生死存亡、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逼迫各诸侯国不断争霸拼抢土地和人口等资源,努力扩充实力。这也是春秋争霸的一个客观原因。

从本质上看春秋争霸的根本原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受到了旧的仍占统治地位的上层建筑的阻碍,要求变革旧的上层建筑,于是就引发了连绵不断的争霸战争。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的推广和牛耕的普遍使用,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人们在轻轻松松耕作完原有公田(井田)后,剩余的时间便大量开垦私田并占为己有,于是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这个新兴的地主阶级既包括组织开垦私田的部分贵族及大量贵族下层,也包括有条件开垦私田的平民。新的阶级和新的生产关系出现了,他们迫切希望拥有话语权,迫切希望土地私有制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迫切希望国家政权对自己的利益予以保护,迫切希望国家制订相关制度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然而维系现实社会经济秩序的体系却仍然是原有的井田制度和分封制度,以及维护上下尊卑等级秩序的封建礼乐制度。

革命历来不是温和的,当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上层建筑阻碍了经济基础,矛盾尖锐到需要诉诸武力解决的时候,争霸战争就难以避免地出现了。

春秋争霸对中国政治思想和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奇特和令人惊叹的时期。虽然严绵不绝的战争对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也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和痛苦。但是在这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却出现了思想上的空前活跃和文化上的异常繁荣,各类大家更是人才辈出。他们的很多思想观点和理论著述,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广为人们研究和借鉴。这一奇特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春秋战国之后的两千多年的漫长社会中,有的朝代也出现过社会动荡,但却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繁荣的思想文化。就连我们今天还在频繁使用的诸多成语都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如数典忘祖、问鼎中原、大义灭亲、一鸣惊人、卧薪尝胆、朝秦暮楚、纸上谈兵、老马识途、围魏救赵、负荆请罪、完壁归赵、暗箭伤人、鸡鸣狗盗、图穷匕见等。单看这些成语,你就可以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生命力是何等的强大,对后世的影响是何等的深远。

春秋争霸对中国历史社会的巨大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春秋争霸促进了国家逐渐趋向统一

据史料记载,春秋初年有诸侯国一百四十多个,影响较大的有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越等十四国。在后来的争霸中,大国吞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如山东诸小国被齐国吞并,河北、山西诸小国被晋国吞并,江淮、汉水诸小国被楚国吞并,西北诸小国被秦国吞并,中华大地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经过春秋争霸,到了战国后期就只剩下二十多个诸侯国了。这种集权趋势的加强,为日后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争霸促进了思想大解放和文化大繁荣

为了满足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纷纷网络人才,各类人才也应运而生,他们为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从不同的立场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诸子百家。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家的学说代表著作《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对中国两千年的思想文化影响最为深远,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灵魂和中华文明的根。而《论语》《孟子》和《庄子》则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春秋争霸促进了各民族大融合

春秋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一方面,随着诸侯国对大片区域的占领,纷纷迁移本国大量百姓到占领区域居住,以守住战争成果。另一方面,周王朝周边的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不断袭扰中原,各诸侯国打起了“攘夷”的旗号开展了旷日持久的斗争。于是中国大地上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徒、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民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加快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春秋争霸促进了教育兴盛和人才辈出

春秋时期,教育体制出现了重大变革,随着各诸侯国对大量人才的渴求,过去“学在官府”,由统治阶级办学,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的制度受到了打破。社会上各类有影响的人物纷纷办学以适应社会所需,于是私学开始兴起并逐渐兴盛。譬如史料中关于孔子拥有学生3000多人,其中72人成为贤达的记载,就是春秋时期私学兴盛的最好体现。

由于教育制度从“学在官府”向私学兴起转变,大量平民受教育的机会得到增加,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以致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天文、历算等方面出现了很多响当当的历史人物。如孔子、老子、孟子、孙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鬼谷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孙膑等。他们或是著名的思想家、或是著名的政治家、或是著名的军事家、或是著名的外交家、或是著名的谋略家、或是著名的科学家。除此以外,那些在某一方面拥有一技之长的出谋划策、谈判周旋,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数不胜数。春秋战国时期真是群英聚会、群星灿烂、人才辈出,足以让人感慨万千。

春秋争霸促进了新旧社会制度交替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衰落和封建制度兴起的过渡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争霸战争不同程度地打击和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变革,为封建地主阶级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经历了春秋时期漫长的证霸战争,到了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已经消亡,封建制度已经得以广泛确立,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