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州市农村工农两业发展角度探究“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意义

      编辑: 都园 阅读

0引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认为,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既面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政策机遇,又面临资源、市场约束增强和体制性问题凸现的严峻挑战,提高农村生产力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江苏省组织实施了以“有效集聚潜在资源,有序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内容的“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工作。本文从农村工、农两业互动角度对“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实施意义做如下探究。

1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工、农两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1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工支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

常州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贯彻“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方针,自力更生、自筹资金、自找原料、自寻市场,常州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带动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1988年,常州市农村有乡镇企业6687个,职工53.94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1.16倍和2.46倍,形成机械、电子、纺织、化工、冶金、电力、煤炭、炼焦、石油、建材、食品、缝纫、皮革、造纸、森林工业、文教艺术16大类生产项目。

1.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工促农、城乡互补发展阶段

常州以开发长江流域为契机,乡镇企业向民营、外资、股份制企业等多元经济模式转型,成为常州市地区农村工业化的第二次发展高潮。常州随着农村工业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经济格局外向化、企业规模大型化,以中心城市为依托,运用市场机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2000年,常州市乡镇工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6.56%,其中农村个私工业销售收入占乡镇工业总量的30.8%。

1.321世纪初至现在以工哺农、城乡一体发展阶段

常州市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抓好拆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农业向规模经营和农业园区集中,农村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进程,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

2我市农村工、农两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2.1农业结构调整缺乏系统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业增效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近几年来,常州市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农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农业增长对农民人均收入贡献不大,仅是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得的收入1/3。造成农业增效不快、增收不明显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在农产品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的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结构调整缺乏系统性,从而遏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空间和农民的增收空间。

2.1.1缺乏规模化农业龙头企业

由于缺乏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的有力带动,农产品加工明显滞后,产业的出路和多次增值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能量还比较有限,增产不增收现象仍然存在。

2.1.2产业组织化程度的低下

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品牌杂乱、无序竞争现象更是值得推敲。

2.2农业经营理念落后

致使农村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适应不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农民由于文化程度的制约,劳动技能薄弱,导致一方面难以接受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另一方面也适应不了当前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制约了增收空间向更高层次发展。目前,随着城市化力度的推进,失地农民逐年增加,但由于他们文化程度较低,缺少就业必需的技能、技术,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严重制约了劳动力转移的流向和流速,导致增收渠道的不稳定性和低效性。

2.3体制性、制度性障碍没有得到根本性消除,各类资源性发展要素制约工、农两业发展

2.3.1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等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两业发展的空间

一方面,由于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没有形成,土地供求之间缺乏必要的中介组织,土地流转进展较慢,流转层次较低,制约了土地的规模经营,降低了土地资本的增值作用和农业整体效益,又弱化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部分农民不愿放弃土地;另一方面,在农村的劳动力转移中,无论是劳务输出还是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都主要以农民凭自我感觉或典型带动、自发组织进行,缺少必要的组织引导管理、中介服务以及对外输出平台,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2.3.2农村土地管理水平滞后影响两业科学发展

农用地规模小,且与建设用地犬牙交错。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用地,大部分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土地整理力度不大。乡镇建设用地多集中于乡镇企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粗放、分散、低效经营,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在城镇化进程中,一方面需要一定量的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农村宅基地却很分散,“空心村”大量存在。现阶段,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村规划、生态保护林规划、水利规划等不配套,缺乏土地综合规划。

3“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对于常州市农村工、农两业发展的促进意义

3.1“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内涵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土地开发项目为载体,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抓手,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将农村居民迁移到城镇,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建成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实现农地集中、居民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目标的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有利于解决耕地经营分散、生产方式落后、村庄布局零乱、户均占地过大、保障水平较低等问题,是促进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具体举措;是保护资源、保障发展难题,实现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有力手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3.2“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对于促进常州市两业发展的理论意义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工农差距还很明显,尤其是“三农”问题面临很多问题,给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一定的障碍。必须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使城乡分割走向城乡整合,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以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首要任务,是构建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3.2.1“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投入机制体现了公平原则

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必须建立一个保护和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体现了国家支持农业的政策导向,将政府、社会、企业和农民的力量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整合政策优势、资金优势和资源优势,更好地开发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3.2.2“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投入重点体现了发展原则

现阶段,农村和农业的最大不足,是发展不足。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要加大对农村投入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为核心,重点投入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优质农业、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提,也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了可靠基础。

3.3“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对于促进常州市农村工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3.3.1“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推进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移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有利于加快小城镇各类资源集聚。且距离农村比较近,农民进入门槛比较低,这无疑是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小城镇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事建筑业、工业和第三产业,这样就可以带动务工经商的农民向小城镇聚集,促进农业人口逐步向城镇迁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可提高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推动农村土地的相对集中和规模经营,为农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从而不断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率。

3.3.2“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力依托

现代农业要求发展与农业生产有较高关联度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规范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些服务,远离乡村的城市,难以周全地做到,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以及小城镇资源集中度。通过相对便捷的交通条件、信息手段,把分散、封闭的农村市场纳入到以城市为中心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中,促进中心城市市场网络的扩大,推动城乡市场发育和商品流通。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关键的一点是要建设好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龙头企业,城镇作为农村地区资金、技术、信息的聚集地,是龙头企业天然的载体和依托。通过加强城镇连接大、中城市和辐射农村的功能,可以促进各种城市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孕育和培养大批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特别是“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实施,促进农民向小城镇进一步集中,并作为沟通城市与乡村的桥梁,其快速发展,可以使农民能够方便地获得农业生产技术和市场需求信息,从而引导农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生产,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克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

3.3.3“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推动工业企业土地集约化发展的客观基础

根据规定,“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项目区内的建设用地整理,享受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可以申请省优先安排挂钩周转。对工程区建设用地增加的耕地和农用地指标,可等面积置换优先用于农民安置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剩余指标可统筹用于城镇建设。所以,“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实施,一方面通过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有效整理,使农村建设不再新增建设用地,这是“节流”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通过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理,不仅解决了农村建新拆旧中的用地需求,而且还可以节约一部分土地,将多出的土地用于城镇工业用地建设,从这个角度看,这又是“开源”的重要手段。同时,开展“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也促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把乡镇企业连片发展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这样既能集中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又能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提高整个乡镇企业的生产能力,逐步形成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