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自己的定位是?

      编辑: 伊娴 阅读

品读一下孔子是如何定位自己的,他是把自己看作一圣人吗?还是他是把自己定位一个普通人呢?

大家可以看一下第五章的这样一句话,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说:“即使是十户人家这样的小地方。一定能找到像我这样忠信之人,就是做事情很尽责,又讲究诚信、信用的人。只不过他们不如我好学而已。”孔子没有把自己定为高人一等,只是一个在一个小地方都能找到像他这样资质的人、像他这样品性的人,只是他和常人的区别在于什么呢?“不如丘之好学,”“好学”这个字又出现了,我们说论语开篇就是一个字——“学”,这里边孔子自己定位自己也是“好学”,那我们一起看一看孔子是如何好学的?

这里边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个孔子学琴的小故事,这个故事出处来自于司马迁的孔子世家。这个故事是这么讲的,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几天,仍然没有学习新的曲子。师襄子就对他说:“你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虽然熟悉了曲子的形式、演奏的方法,但是还没有掌握具体的一些方法和技巧。”那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当中的意境。” 又过了一段儿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曲中的意境了,可以再继续学习了吧?”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所以,又过了一段时间,感觉孔子神情俨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就时而神情庄重,时而若有所思,时而又非常的愉悦,时而向远处眺望,志向深远。这时孔子对他说:“我知道这个曲子中描述的人是谁了,那个人皮肤黝黑,身长高大。目光炯炯有神,眺望远方,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不是周文王,还能够有谁写出这样的曲子?” 师襄子听完之后,赶紧起身来,对孔子拜了两拜,回答说:“老师传授我曲子的时候,就说了,他叫做《文王操》。”

看完这个故事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受?当我听完了我第一感觉是这才叫“投入式学习”,这才叫“忘我式学习”,这才叫“浸入式学习”。当我们做认知调整的时候,当每一个学生来的时候,你跟他讲一讲孔子是如何好学的,是不是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启发?

“学”对孔子来说真的是非常重要。可以称之是他成功的不二法门,当孔子回顾自己一生,给自己一生做一个简短的总结,我们称之为“人生简历”的时候,他是如何来看待自己一生的呢?

你去看一下非常有名的这一段话,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学习,三十岁时可以立身处世,四十岁可以避免迷惑,避免为外界所惑,五十岁可以领悟天命,六十岁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了。”

这段话是孔子一生的回顾,可以看作是他简短的一个人生简历。这个简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从十五志于学,大家看一看又是学,为什么强调15岁呢? 15岁在古代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年龄,因为古代 15岁是平民停止接受教育的时候,在 15岁之前呢,普通平民家的子弟,可能会接受一些乡村式的教育。

比如每年秋收结束之后,村里有学问的长者,可能会在祠堂或者祭祀的宗庙给小孩子讲讲课,讲课的内容无外乎就是文化常识、礼仪的一些典籍、掌故 ,或者是一些基本的训练,比如射箭、骑马、驾车等技能,15 岁以后可能要子承父业,进入一些百工的行列,除此以外,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够上大学,平民是没有资格上大学的。也就是说,平民 15岁之后就没有机会再接受教育了。但孔子 15岁的时候,他要接受教育,怎么办呢?只有靠自己去自学,去求学。

15岁的时候,他“志于学”,志这个词也非常重要,什么叫志?就是心之所往,大家看这个志下面是个心,所以心之所往,心之所向,叫做志,志永远是一种向上的力量,防止让人家堕落,我们说世间万物都要接受万有引力的规律,如果没有向上的力量牵引,势必大趋势就是下降的,就是堕落的。

志向这个牵引力向上提着人才不会有下降的趋势与可能,所以,志向对一个15岁的青少年来说立志是多么的了不起,有志向的人才会有理想目标,才会有不断向上的蓬勃动力。光有志就行了吗?当然不行,志必须和学连在一起,要“志于学”。在《红楼梦》当中,有这样一回,在 56回。探春和宝钗在讨论学问,薛宝钗就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她说:“不拿学问提着,便流入世俗当中了。”可以看出学问是多么地重要,所以“十五志于学”就是孔子“学”的一生的开始,今后不断的境界其实都是随着学问的提高,人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进入不断自我智慧的发展和境界的提升。

孔子一生的简历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在哪儿呢?我们想想,普通人写简历,可能回顾的都是自己功成名就的一些辉煌的事业成功。孔子的简历,他回顾这一生,都是心灵的修炼 、心灵的提升、人格的修养的提升。所以我们看一下,这就是孔子作为一个圣人和普通人的区别所在,孔子以个人为榜样,向我们提出了志这个理想与目标,通向这个理想目标,成功途径必须以“学”。

咨询当中,遇到那些有学习障碍、厌学的孩子,真是深深的痛心,痛心的不仅仅是他失去了钻研学问的机会,更痛心的是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根本,失去了要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的机会,所以学习真的是人生当中进行自我修养提升的不能绕过的必由之路。